教学督导信息
【2025】(第29期)总第222期
williamhill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五年四月三日
优秀科研记录本记载勤奋耕耘的员工与严谨治学的导师
---动科动医学院李其龙博士科研记录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督导员 周宝利
近日,在牧医楼313会议室,本人参加了动科动医学院组织的一场博士预答辩,现场共有5位博士参加预答辩,并现场提交了科研记录本,我进入会场后,最让我有感触的是,5位博士中的李其龙同学(导师为陈启军教授),现场共提交了10本(册)科研记录本,每本200页,共2000页的科研记录,本人对每本的科研记录都进行了认真的查看,均记载的非常认真、非常规范、非常详实,不管是记载的数量和记载的质量都是首屈一指、让人赞叹,可以说,自我做研究生督导员工作以来,曾参加过多少次的科研记录本的检查、评比,这是我看到的记载最好的科研记录本,一般的研究生多数是1本且还不满页,好一些的是2-3本,而李其龙博士的科研记录本(10本2000页),可以说,他创造了williamhill的记录,优秀的员工背后必然有着优秀的导师。次日,我与李其龙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下面谈一下,李其龙博士的简况和师从陈启军教授的感受、以及他的科研记录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一、员工勤奋耕耘、科研规范、成果卓著---李其龙博士的简况
李其龙,williamhill兽医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博士期间,师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兽共患病研究专家陈启军教授。在陈启军教授指导下,他博士期间针对寄生虫致病机理及防治开展研究,揭示了以疟原虫、弓形虫和锥虫为代表的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与路径,进一步阐明了抗寄生虫药物双氢青蒿素通过调控宿主免疫系统分子机制,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策略。在完成博士论文的4年里,他刻苦钻研、勤奋耕耘、夜以继日地查文献、做实验,不辞辛苦地记录着每个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论,既有分析、又有思考,数据完整、思考缜密、层次清楚、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10本2000页的科研记录承载着他的是坚持、毅力、决心、恒心,正因为这些不懈的努力、忘我的投入、勇敢的拼搏、清晰的思路、卓越的创新,使他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154分,其中Nature子刊发表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8。论文发表后被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辑邀请提交封面论文,并遴选为当期亮点研究。同时,研究成果受到中国新闻网和北青网等国家级新闻媒体的报道。他曾参加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会第十届全国会员大会暨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并获学术论文一等奖。在学期间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青年兽医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毕业生、辽宁省挑战杯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二、导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慈父关怀---李其龙博士的感受
在与李其龙交流中,得知陈启军教授团队的每位成员在读学位期间,都会认真书写3本以上科研记录,在科研记录本中,要详细记录实验目的、实验方案、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陈老师常和员工强调要一丝不苟的记录,这是科研工作的基础。记录本不仅要记录实验的过程,更要记录思考的过程。每一个实验,都需要深思熟虑。记录本上的字迹,清晰地呈现了每一个人的实验思路和思考轨迹。
1.导师--严谨治学言传身教
李其龙说:陈老师是一位极为勤奋的人。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里,他除了春节期间稍作休息外,几乎没有停下过工作的脚步。他总告诫员工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导师身体力行,将言语化为行动。为了给员工改论文,他连吃了三个月汉堡快餐,就是为了节约出那些休息的时间帮助员工的论文早日发表。陈老师努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以及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在学术上,他鼓励小组创新,鼓励提出新的想法,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并包容失败。他尊重个性,鼓励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但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相关研究技术,不能只会某一项实验技能。因为他希望培养出来的是科学家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学术交流方面,团队鼓励学术讨论,积极交流科研成果和心得体会,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共享学术文献。在发表论文后,陈老师都会推荐发表论文的员工去学术会议上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这使得每一个博士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前沿的科研团队。
2.导师--严格要求榜样激励
李其龙说,组会是团队最重要的环节。在组会上,大家轮流汇报实验进展,陈老师会仔细聆听每个人的汇报,并根据科研记录本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他的提问总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一针见血。同学们也会互相提问,交流经验,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在组会上,陈老师要翻阅每位同学实验记录本,仔细检查。陈老师会指出记录本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严谨的检查,是对每个人的鞭策,也是对科研的态度。陈老师总会以屠呦呦的故事激励大家。屠呦呦就是因为实验记录记得非常准确从而判断出她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人物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此外,组会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常态。如果实验设计不合理,操作不规范,数据分析不准确,都会被公开指出来。一开始,面对批评,大家难免会感到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逐渐习惯了这种坦诚的交流方式,并从中受益匪浅。
3.导师--慈父关怀凝聚团队
李其龙说,在生活方面,团队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增强团队凝聚力,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每年春节因为实验不能回家的同学,陈老师都会邀请去他家过年。记得陈老师说他在博士期间,只回过一次家。虽然很想家,但是一想有科研任务在身上,就要继续努力。如果遇见员工生病,他都会特意打电话嘱咐员工:“身体是第一位的,不要因为工作而失去身体;等身体好些再工作。”因此,员工们总能感受到了他不仅是学术导师,更像是一位父亲。陈老师总是告诉员工,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前提。正是因为他的关怀,我在面对学术压力时,能够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陈老师团队,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行动;没有虚假的承诺,只有扎实的努力。在这里,每个人都专注于科研工作,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的成长提供了沃土,让员工在这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启示和思考
科研记录本记载的好与差,自然与研究生本人的勤奋努力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关。导师是员工的引路人,导师的品德风范、人格魅力、学术思想、高尚情操、行为规范,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员工。《williamhill研究生科研记录规范》(沈农大研究2021年3号文件)第八条中明确规定“导师对科研记录负有检查监督的责任,应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科研记录,并在记录本上签署检查意见”。在近期的研究生中期考核中,发现有许多研究生的科研记录本记载不认真、不规范、信息量少、简单潦草等,有的只记载10几页,而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导师之间差异较大,这与学科的重视和导师的责任分不开的。李其龙的科研记录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科研记录本既是研究生科研过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指导教师责任心的真实反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导师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课题。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董事长、王海龙副董事长、孙光国副董事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