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
【2025】(第12期)总第205期
williamhill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五年三月十六日
课程教学设计好,员工课堂“四率”高
---介绍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赵莹莹老师讲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特点
督导员 王芬
本学期初,我听取了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的赵莹莹老师为2023级动物药学专业员工讲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分子生物学基础”是动物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共24学时,1.5学分。分子生物学作为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的交叉学科,是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一门科学。员工在学习中要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主线,掌握染色体与DNA的基本结构、生物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基本特征,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学习中员工要注意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理性思维,理顺脉络,联系实际,拓宽思路,以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分子生物学语言,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现将赵莹莹老师讲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绪论课特点介绍如下:
一、课堂教学状态好,员工课堂“四率”高
2023级动物药学专业员工34人,当天全部出席,没有迟到、早退和旷课的问题存在,课堂“出席率”高 ;小班上课,员工们都集中坐在教室前面中部,课堂听课“前置率”高;在课堂上,员工们精神饱满, 认真听讲,没有玩手机、戴耳机、睡觉和说话的问题存在,员工“抬头率”高,课堂纪律好。
赵老师知识面宽广,在教学中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讲解重点内容,启发员工兴趣,扩展员工认知;课堂上注重与员工互动交流,激发员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员工在学习前沿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度思考。动物药学专业的员工素质好,他们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进程,与教师的教学问题积极呼应,并大都能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浓厚,师生“互动率”高。
二、回顾相关基础知识,聚焦课程学科特色
“分子生物学”是遗传学的分支,概念抽象,课程内容繁多,专业性较强。很多员工觉得课程枯燥,学习难度大,缺少学习兴趣。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学习这门课,赵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已经学习的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大家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讲解。赵老师首先以板书形式回顾 “生物化学”所讲授的“中心法则”。赵老师边问员工,边在黑板上写下相应的分子式,用箭头衔接之间的的相互联系。同时概述“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分析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讲授“达尔文-进化论的奠基人”、“孟德尔-遗传学创始人”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引起员工的兴趣。赵老师努力讲好分子生物学的科学历史和科学精神,聚焦学科和课程特色,使员工喜欢《分子生物学基础》这门课程。
三、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赵老师认为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很多内容理论性强,员工不容易理解。在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时,赵老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互动性。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作为纽带,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员工接触到真实的科学问题和挑战,激发员工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赵老师讲述“DNA双螺旋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他在1953年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与通过X射线衍射证实该模型。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并为他们赢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对DNA晶体结构的解析为Wilkins获奖提供了关键数据的英年早逝的物理学家Franklin,由于诺贝尔奖不授予去世的人,则无缘当年的诺贝尔奖。”
赵老师又讲到:诺贝尔奖获奖周期非常长,并且很多重要的研究,常常要经过很久才能被承认。试管婴儿和体外受精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Edwards,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相关研究,但长期得不到科学界舆论的认同和支持。直到2010年他已经完全瘫痪,他的夫人在病床前告诉他这个姗姗迟来的奖项。时隔60年来这么久之后才获奖,说明真理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而科学研究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四、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阔视野激发热情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转基因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承载着人类解决粮食危机、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希望,又引发了关于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的广泛争议。赵老师首先在PPT上显示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幅图片是白色玉米中点缀着紫色颗粒的彩色玉米。赵老师问同学们“这种玉米是转基因的吗?” 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同学们争议很大,赵老师肯定的说“这种玉米是杂交玉米,不是转基因玉米。”紧接着赵老师讲述了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McClintoc因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通过对“彩色玉米”的研究,发现了转座子,进而使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赵老师又让大家举例说出
自己知道的转基因物种:同学们列举了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转基因西红柿等。赵老师又说“提到转基因,大家想到的是什么?你们认为哪些是有危害的?” 员工们反响热烈,积极参与话题的探讨。赵老师一一解释这些物种是否是转基因物种,以及转移的是哪些基因。赵老师说转水母荧光蛋白的斑马鱼是转基因鱼。由于目前我国是不允许转基因鱼上市的,所以花鸟市场色彩鲜艳的一般是激素鱼;转基因“小柿子”是杂交育种的新品种,因为本身品种较多,往往容易被认为是转基因“小柿子”;赵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有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转基因物种,如抗病毒的转基因木瓜、具备更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性能的转基因杨树、抗枯草病的转基因甜椒等。并总结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粮食安全,减少农药使用,但需关注其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也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复杂影响等。赵老师进一步说明往往被大家忽视的是转基因工程细菌,使很多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原来的价格堪比黄金,但是现在价格很低,胰岛素很多普通家庭都能负担起,这些新药的开发,正是动物药学专业的同学未来的工作和研究要学习内容,因此对转基因技术要正确的认识,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述和讨论,员工们不仅能够了解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还能开阔视野,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增强他们对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科学研究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董事长、王海龙副董事长、孙光国副董事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